消失的兩年—日本育嬰假體驗 – Wan-Ting Huang

消失的兩年—日本育嬰假體驗

At observatory with kid

很快地就迎來了兒子的2歲生日,也意味著為時2年近乎與世隔絕的育嬰假生活(日本叫「育兒休業」)即將畫下句點,想在趁記憶徹底衰退之前快速記錄一下自己的體驗。

育兒之片段記憶

0~6個月

懷孕39週在例行產檢的時候被醫生告知已經破水了,後知後覺連家裡都來不及回就一個人進了產房待產(covid期間家屬不能陪同)。自然產大致上順利,但兒子體型不小加上頭圍偏大,催生了24小時加上吸盤才終於把他弄出來。出來的第一個瞬間只覺得肚子突然變好輕好舒服,然後讚嘆無痛分娩的偉大。

在母嬰同室禁止訪客語言不通又沒wifi的醫院撐了四天終於到回家,有老公可以替手,有媽媽煮的月子餐,有wifi可以上網,終於覺得稍微活得像個人。

產後一週正式進入沒有日夜的窮忙,擠奶餵奶換尿布哄睡的無限循環,每天都無比漫長,常常覺得已經過的大半天了怎麼中午都還沒到,因為當天早上3點就起床。兒子重吃不重睡,一般嬰兒大概4小時喝一次奶,兒子大概3小時,甚至2個多小時就開始躁動,爸媽體力吃不消,只能用輪班的方式熬過去。雖然每天都過得很慢,但每個月又都過得很快,覺得自己什麼事都沒做,怎麼一個月又過去了。

6個月~1歲

大概在兒子五個多月的時候找到了一間私立托嬰中心,原本以為終於有些喘息的空間了,沒想到送托兩週後馬上進入另一個大家輪流生病的地獄循環。大概每個月都要生兩場病,然後每次都要在家照顧大概快一週才會好。

兒子的睡眠開始有了一些進步,開始偶爾可以連續睡6小時,雖然跟嫩嬰時期比已經好很多,但是每晚仍然會醒來2次以上,爸媽黑眼圈持續加重,每天都在體力耐力的崩潰邊緣,一言不合就會把累積的不滿發洩在對方身上,酸言酸語互相傷害。

1歲~1歲半

兒子開始牙牙學語,開始發出「媽媽」的聲音;開始跌跌撞撞地走路,大概是這個時候才稍稍在疲憊不堪的育兒過程中看到一點希望,及感受到為人母的小小成就感。開始走路也意味著對家中的破壞面積迅速擴大,很倉促地調整家中格局,DIY了櫃門圍欄,再犧牲了幾本書之後破壞面積算是控制住了。

這個時期開始比較常帶兒子出門,雖然主要還是以家裡附近的親子館為主。其實每次出門都滿有心理壓力,常常上一秒還走得好好的,下一秒就無預警撲街甚至撞到臉,出門放風喘口氣但也還是戰戰兢兢無法放鬆。

1歲半~2歲

兒子開始走的比較穩,開始可以吃更多大人的食物,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去更多地方。從家中附近開始短暫的散步,到去小小孩遊戲場差點追不到他,也不過半年的光景。心情開始覺得複雜,一方面希望小孩趕快長大可以一起做更多事,一方面又覺得可以這樣陪伴一個生命成長的經驗過了就沒有了,覺得好像一轉眼就會到他長大離家的那天,希望時間過慢一點。

育兒之外

4年多前搬來日本歷經2次大搬家、換工作、工作上又n次換組,一直沒有時間跟精力好好定下心來把生活的其他方面弄上軌道,這2年算是終於有些零碎空擋來完成一點正職工作以外的事:

  • 更新個人網頁
  • 考過日文檢定JLPT N2
  • 回台灣一趟
  • 嘗試心理諮商
  • 換簽證
  • 衣櫃斷捨離,重新檢視護膚習慣
  • 把種了3, 4年的盆栽們換土
  • 考了日文檢定JLPT N1(還不知道有沒有過)
  • 第一次用日文做了很多生活瑣事,日文還是很爛,但臉皮越來越厚:參加小孩學校的見學、配眼鏡、聯絡修理洗衣機、買賣二手物品等等
  • 在東京交到(1,2個?!)同事之外的朋友

以上學日文大概就佔了我育兒之外90%的精力,只能說日文比我想像中難學很多,走了很多彎路,有空再另外分享。

總結

人家都說有小孩之後,自己的里程碑會變成小孩的里程碑,真的是感受深刻。小孩每天都在成長變化,只能一直被逼著對生活做出調整,每每覺得好不容易今天稍微上軌道,明天馬上就有新的需求要重新開始摸索。

育嬰假的時間流逝速度感覺是倍速進行,2年的育嬰假看似很長,實際體感大概只有幾個月,一種覺得不知道時間都花在哪,然後小孩都還沒長大就要回去上班的感覺,由衷佩服那種生產完1, 2個月內就回到工作崗位的媽媽們。

回頭看這些瑣碎的記憶片段,在經歷的當下覺得超級困難的關卡,真正記錄下來後一切又都顯得這麼平淡無奇,就像每個有小孩的人的必經之路。也許育兒就是一種由一連串的平凡串起的不平凡的體驗吧!
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